精神分析学派内有丰富的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临床经验的总结。这些临床经验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当年对当时所谓“癔症”患者的研究。其作品《癔症研究》中某些患者可能是边缘人格障碍者。从1960年代起,有关边缘人格的治疗经验的作品就一直出现于精神分析文献中。到1980-1990年代的时候关于边缘人格障碍的动力学流派已经呈现出4种模型。。
Kernberg的模型
Kerngberg的模型如前所述,发展成后来的移情焦点治疗,这种模型整合了弗洛伊德派和客体关系学派的观点和技术。
表象缺损/自身缺损模型
主要是Buie and Adler, Kohut, Stolorow等人的模式。表象缺损模型的几位代表人物都是来自于自身心理学派,Stolorow后来又创建了主体间学派,他们的观点对于Fonagy有一定的影响,在MBT中有一定的体现,同时MBT方法的主要影响者还有Winnicott为代表的英国的客体关系学派,而Bowlby为代表的依附理论是MBT的基础理论的支柱,Fonagy本人便是当代依附理论的积极推动者。
自我缺损模型
主要是 Blanck and Blanck的模式。
经典精神分析技术的调整模型
主要是Abend, Porder, and Willick的模式。
后两个模型目前已经不是边缘人格障碍的动力学治疗的主流。虽然这些作者的理论在精神分析其他领域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力。
姓 名:
*性 别:
*联系电话:
*预约时间:
*